由汉惠帝到汉文帝到汉景帝一直到汉武帝前期,应该说无为还是占优势的,有一点有为。
这种爱心是无私的,不是利己的。法律保证了人的社会自由,为良知提供了社会保证。
天之所以生人,正是通过自然生命赋予人以内在的道德情感、道德理性,这种情感理性是人所特有的,而且是不断生长的、自我完成的。良知本身包含着正义原则,但它也需要社会的正义予以保护。人性是复杂的,但是在人性中确有善良的一面,人们称之为良知。如果说对于别人的遭遇毫无同情心而只爱自己亲近的人,这决不是良知的发现而只能是良知的障蔽。人人有这种好恶之心,就能形成共同的评价标准,就对美的善的行为给予赞扬,而对丑的恶的行为给予贬斥,使之不能到处横行。
很难设想,一位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在情感上是冷酷无情甚至以残害生命为乐的。这件事引起社会上的震动,展开了一场讨论。但是,对一个家庭来说,除了夫妻之间的契约关系之外,还应当建立真正的情爱,亦即爱情。
如果从家庭到社会,都放弃了情感教育、人文教育,那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些机械化、知识化的工具,而不是有人文素养的人才,其知识技能只能成为满足物质欲望的手段。这种现象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而在提倡这一传统道德的中国,恰恰没有这样的法律规定,在家庭关系中由于种种的原因,这一情感纽带也淡化了,甚至被扭曲了。独生子女制是中国控制人口的有效方法,也是正确选择,但也引出一些问题。
孔子批评宰我不守三年之丧说,女安则为之,并斥之为不仁。儒家教导说,学要为己,即培养自己的德性,哪怕不识字,也要堂堂正正做个人。
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是一位商人,但他向孔子学习的是如何做人的道理,结果,他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大商人。因此,儒学不是西方式的宗教,却有很深的宗教精神。父母、子女之间的真情的爱,是一种天赋德性,不只是动物式的母爱。这倒不是说,开放得太多了,应该收住。
任何人,从出生到走上独立生活的道路,都是在父母的抚育、爱护下成长的,幼儿园和学校都不能代替父母的爱护和教育。孝的本质是一种原始本真的自然情感,各种孝的规定则是其具体运用,属于历史层面。善恶是有客观性的,但它不是理性认识之事,而是由好恶之情所决定的价值观。现在有些人,父母生前不孝敬,等到父母死后却大办丧事,有权有势者甚至圈地筑坟,车队簇拥,络绎不绝,连日宴席,以显示其能光宗耀祖。
有些人对父母不仅不孝,甚至对父母施暴,造成骇人听闻的结果,这是天理难容的。但是,我们应当认真反思,儒家伦理是不是仅仅为了建立父权、夫权这样的权威制度?事实是,在过去那种只有男子有受教育权的农业社会,父与夫主要不是享受某种权利,而是承担着家庭的主要责任和义务,除了经济生活的责任,还有维持家庭秩序和教育的责任,其根本目的则是实现家庭的幸福与和谐。
家庭是任何社会不可缺少的基本单位,是人类生存和延续的基本组织。制度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对父母的孝心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丢失的,如果丢失了,就要收回来。
当代的中国家庭,从结构到性质、作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基本要素并没有变,即家庭的基本的自然的构成关系——夫妻和子女关系并未改变。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独立性,但这一点真情却是无法否认的。但是,孝敬之心不可无,有了这种孝敬之心,即使离父母再远,也会知道如何使父母安心,尽量满足父母的思念之情。作为一种制度,完全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事实上早就改变了。人的欲望是人性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要生存,要发展,不能没有欲望,儒家从来没有否定人的正当欲望,但是,要在正义和道德的原则下满足欲望。最近提出素质教育,是想解决这个问题。
教育者首先受教育,这是一个基本前提。比如父母不能私自拆看子女的信件和日记,这是隐私权的问题,但子女有义务向父母讲真话,接受父母对自己的正确的教导,则是家庭伦理的问题。
一个没有敬畏之心的人,可以无所不为,肆无忌惮。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我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家庭的温情、和谐和凝聚力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可以放松自己,享受温馨的天伦之乐,而且能为现代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发挥更大的创造性。
儒家伦理的核心不是纲,而是仁。尽到每一个成员应尽的义务而做到心安,就能享受到最大的快乐。
它触及每个人的心灵,需要在一个有序而公正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形成。中国传统中有夫妻相敬如宾之说,这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礼节仪式,而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和尊敬,出于真情、真爱。在没有真正适合中国家庭认同的普遍价值观的情况下,人的欲望便奔腾而出,冲破一切堤坝,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不奇怪的,就如同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许多道德伦理失衡的现象一样。孝敬父母,决不影响子女的独立发展,比如现代社会,很少有父母阻止子女外出的现象,父母在,不远游这样的戒律已经自行消失了。
而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则容易放松教育而使其独往独来。人性的扭曲,心灵的创伤,是不易彻底弥补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旧的家庭模式再一次受到冲击,新的模式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法治建设之外,价值观的重建是至关重要的。妇女如此,男子更是如此。
这里没有丝毫的虚假与功利打算。做父母的不仅要教育孩子学习知识,还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在家庭教育中,不仅有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父母要以身作则。现代家庭不能像古代那样,讲究一套礼仪,但内心的诚实与尊敬仍然是需要的,并且也要有相应的形式。有男女就有婚姻家庭,有家庭就有夫妻、父子间的伦理关系。家庭伦理的核心是亲情关系,出于真情实感的家庭关系是最稳固的。
由此亦可说明,真正的情爱是双方的。有趣的是,这一点已受到现代西方国家的普遍重视,并且被制定在法律之中而加以保证,即父子、夫妻亲情之间有权不提供证据。
隐私权体现了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对家庭成员也是适用的,说明家庭成员作为独立的个人,有自己的自由的活动空间。家庭决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家庭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和作用于社会。
仁在家庭的表现就是亲情之爱,进而表现为孝。这一点对任何一个社会而言都没有例外。